本報記者 王涵
在群山環繞的武鄉縣分水嶺鄉,蜿蜒曲折的盤山路串起一條條入村小道。這里,時常能看見分水嶺鄉派出所指導員安二寶走家串戶的身影——只要群眾有需要,安二寶總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從2008年穿上警服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17年如一日,安二寶默默堅守在這片廣袤的紅色熱土上,主動上門為群眾更換戶口簿,辦理身份證、戶籍遷移等業務累計1000余件,用“鐵腳板”丈量著分水嶺鄉232.46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以實際行動詮釋人民警察的責任與擔當。
17年以來,分水嶺鄉的平安刻度愈發清晰:11個行政村連續17年重大刑案“零發生”紀錄。
安二寶說:“平安建設的最后一公里,往往藏在兩壟莊稼的間距里、兩家院墻的夾縫中,耕地權屬的小算盤,宅基地的小分歧,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瑣事,稍不留意,隨著日積月累就會化作矛盾積怨。有些矛盾糾紛看似很小,但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引發更大的矛盾。”
幾日前,轄區某村內有一輛面包車阻擋道路無法正常通行。接到報警后,安二寶和同事迅速出警,了解到幾位村民堵路是因一項工程承包方拖欠他們薪資,心生不滿。
安二寶勸說村民移開面包車后沒有立即離開。他深知,處理不當將會給當地的社會秩序帶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于是他和同事一邊繼續安撫農民工情緒,承諾會妥善解決問題;一邊深入展開調查工作,仔細查閱工程承包合同,了解薪資發放的具體流程和出現問題的環節。經調查發現,該項承包工程涉及多方承包關系,原本約定的薪資標準在層層轉包過程中出現混亂,各方相互推諉扯皮。
厘清工程賬冊、多方溝通調解,在安二寶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最終雙方現場簽訂協議:承包方同意按照合理的薪資標準于五日內支付薪資。安二寶和同事們又一次成功化解可能升級的沖突,保障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談及調解糾紛心得,安二寶說:“化解矛盾糾紛要找到問題癥結,摸準當事人的脈搏,然后根據雙方當事人的性格脾氣、爭議焦點等選擇最終調解方法。”
沒有門牌的“安二寶調解室”田間地頭都可辦公。分水嶺鄉山大溝深,坡廣草豐,牛羊養殖戶達300余戶,經常會有牲畜吃莊稼引發的糾紛。
“眼下,正是玉米出苗的關鍵期,青嫩的芽尖一破土,就成為牲畜眼里的最佳美味。”安二寶說,“要想矛盾糾紛少,腳步就要跑得快。”
為避免牲畜“闖禍”,安二寶沒少費心思預防。他走家串戶,和養牲畜的農戶們嘮嗑:“咱莊稼人最知苗金貴。勞煩各位看住自家牲口,切忌莫讓它們踩傷幼苗。”
17年間,安二寶練就“鐵腳板、婆婆嘴、順風耳”,更是有名的“活地圖”,走遍分水嶺鄉的溝溝坎坎,將民情檔案刻進骨血里,做到對11個行政村2600余名常住村民見人知名、提名知情,對各家情況了如指掌。村民也習慣有事兒直接打安二寶電話。“有事找二寶,我放心”早已成為分水嶺鄉轄區群眾的口頭禪。上下班路上,安二寶時常被攔下,隨時被喊去壘院墻、修水管、刷墻面等等。只要一得空,安二寶還會去看望獨居老人,捎去降壓藥及生活必需品。除了處理這些瑣事,安二寶還忙著開展反詐宣傳等活動,讓普法知識入腦入心,守護群眾“錢袋子”。
從晨光熹微到萬家燈火,安二寶隨身攜帶的黑皮筆記本里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每一天的工作。他把“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楓橋經驗,寫在溝壑縱橫的山路上,刻進百姓信賴的目光里,讓平安長治的底色,在每一個平凡的24小時里愈發鮮亮。
雖不驚天動地,但卻滿含溫暖與力量。在這片山大溝深的土地上,安二寶就像一顆溫暖的火種,守護著鄉親們的幸福生活,讓平安之光在鄉村的每一個角落閃耀。
(來源:長治日報)
[編輯:宋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