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房前屋后“寸土生金”
——平順縣龍溪鎮發展庭院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本報記者劉婷婷 通訊員李雅
夏日的陽光里,平順縣龍溪鎮底河村移民小區被鮮花與綠意包裹:門前小花開得正艷、屋后的黃瓜藤沿著支架攀爬、黨參苗在庭院角落舒展新葉……上百盆花卉與各類蔬菜瓜果錯落分布在房前屋后,村民們手持水壺穿梭其間,指尖觸碰的不僅是鮮嫩的枝葉,更是庭院經濟帶來的致富希望。這場發生在“方寸之地”的產業變革,正讓閑置庭院變身“增收菜園”和“致富花園”。
走進底河村,目之所及是“家家有景、戶戶有收”的熱鬧景象。村民申和平蹲在自家門前的花盆旁算著“增收賬”:“投資1000多元買花盆,種了月季、黃瓜,加上政府補貼,一年能多賺4000到5000元。以前這些空地堆雜物,現在既能賞花又能賣錢,日子更有盼頭了!”
這樣的轉變,源于龍溪鎮對庭院經濟的精準破題。作為特色產業的“濃縮版”,庭院經濟一頭連著人居環境改善,一頭牽著農民增收致富。“農村庭院、房前屋后的閑置地,過去要么荒著,要么堆雜物,其實是‘沉睡的資源’。”龍溪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張玉芬介紹,今年以來,龍溪鎮以“小規模、大群體、小成本、大思路”為導向,引導農戶盤活“方寸地”,把庭院變成“微型產業園”,讓閑置空間釋放經濟效能。
在村民宋秀麗家門前的地里,黨參苗長勢喜人。“以前種土豆,畝收益不高,去年改種黨參,三四分地收了3000多元。”她笑著說,“現在不用出遠門,蹲在家門口就能掙錢,老人小孩也能搭把手。”數據顯示,底河村80%農戶參與“美麗庭院”建設,260余戶發展庭院經濟,形成“花卉扮靚庭院、蔬果鼓起腰包、藥材拓寬銷路”的多元業態。
庭院經濟如何從“散戶單打”走向“規模聯動”?底河村探索的“五統一”模式給出答案——村委統一購買設備、統一供應種苗、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規范管理、統一對接銷售,構建起從“種得好”到“賣得暢”的完整鏈條。
“我們給農戶免費發花盆、送花苗,定期請農技員教種植技術,成熟后還幫著找銷路。”底河村黨支部書記郭新平介紹,村里在太行一號旅游公路旁規劃了綠色食品銷售點,每逢周末游客往來,新鮮蔬果、盆栽花卉成了“搶手貨”。“這種低門檻、易操作的模式,尤其適合婦女、老年人等群體參與。今年將擴大規模,預計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庭院經濟的價值,遠不止于“增收”二字。漫步底河村,青瓦白墻間花團錦簇,巷道邊蔬果飄香,曾經的“雜物堆”變成“景觀帶”,人居環境整治與產業發展實現“雙向奔赴”。“以前村里亂堆亂放,現在家家比整潔、比收成,風氣越來越好。”郭新平說,“美麗庭院”不僅讓村莊環境美,更凝聚了民心。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微動能”。平順縣正以龍溪鎮為樣本,將庭院經濟與特色種植、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產業融合——潞黨參育苗基地延伸出中藥材初加工,盆栽花卉對接景區文創市場,綠色蔬果打通“產地直供”渠道……“小庭院”成了銜接“大市場”的紐帶。“下一步,我們將因村施策,引導發展庭院養殖、手工藝品加工等業態,讓‘方寸地’承載生態、經濟、社會多重效益。”張玉芬表示。
從“門前鮮花屋后瓜”的田園詩意,到“家家增收戶戶富”的現實圖景,龍溪鎮的庭院經濟,成為一場“向空間要效益、向細節要發展”的鄉村治理創新。這些生長在庭院里的植物,既是美化家園的“景觀樹”,更是扎根土地的“搖錢樹”。而比果實更珍貴的,是村民們眼里的光——那是對“庭院變花園、花園變樂園”的認同,更是對“日子越過越紅火”的篤定。這方“方寸地”上的生動實踐,正為鄉村振興書寫著“小而美”“實而暖”的注腳。
(來源:長治日報)
[編輯:趙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