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防汛關鍵期,武鄉縣關河水庫堤壩上,巡查人員沿著堤岸緩緩移動,在記事本上清楚地記錄著河道水位、水流流速等重要數據。潮濕的空氣里,緊張中透著井然——這座庫容1.41億立方米的水庫,既是滋養一方土地的供水水源地,更是守護下游平安的防洪屏障,此刻已全面進入備戰狀態。
與堤壩上的腳步相呼應,水庫調度中心里的科技力量正同步運轉。智能監測系統的屏幕上跳動著實時數據:當前水位986.25米,較汛限水位低5.15米,每小時更新的雨情水情曲線如脈搏般規律起伏。
“有了這套系統,我們實現了更精準的監測,加上每天的工程巡查和數據報送,任何細微變化都可順利捕捉。”工作人員賀政昭指著屏幕上的預警線解釋,科技手段讓防汛工作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從數據采集到隱患研判,效率和精準度都大幅提升。
科技織就的“感知網”背后,是對汛期形勢的清醒判斷。
“預測顯示,今年降水量較歷年偏多2到5成,強降雨的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縣氣象局局長裴玉圓介紹。
這份預警如同一道集結令,讓全縣迅速行動起來,水利、氣象等多部門組成的防汛指揮專班每日會商,從監測預警到隱患排查再到應急響應,一條閉環式防汛鏈條悄然形成。微博上的滾動預報、微信公眾號的圖文解讀、手機里的緊急短信……這些來自氣象部門的信息,化作千家萬戶窗前的“晴雨表”。
部門聯動的合力,正通過一場場實戰演練傳遞到最基層。在大有鄉峪口村,一場防汛緊急避險演練正熱火朝天地進行。隨著手搖報警器急促響起,村民們在村干部的引導下,沿著預設路線向高地轉移,搶險隊員前往隱患點搶險救援,醫療組迅速對“受傷群眾”進行包扎……“以前總覺得防汛是干部的事,現在才知道關鍵時刻自救互救多重要。”剛完成轉移的峪口村村民劉秀英抹著額頭的汗說。
行走在武鄉縣的山川河道間,防汛的印記無處不在:16.7萬元維修養護資金注入水庫“肌體”,2座水庫完成除險加固,40余公里河道清淤疏浚后重現暢通……
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人的日夜堅守,是“人防+技防+物防”立體化防線的生動實踐。從科技賦能的智能監測到全民參與的實戰演練,從部門聯動的精密調度到點滴積累的基礎保障,武鄉縣正以“寧可十防九空,不能萬一失防”的擔當,筑起一道守護家園的堅固長城。·高俊格·
(來源:長治日報)
[編輯:趙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