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曹子帥 通訊員段婷婷
立夏時節,潞城區成家川街道神泉村育苗大棚內洋溢著蓬勃的生機。一株株壯碩的旱地西紅柿秧苗在育苗盤整齊排列,秧苗莖稈粗壯、根系發達,葉片上掛著晶瑩露珠,在陽光下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這批秧苗是4月初播種的,現在正是‘嬌貴’的時候。我每天都緊盯著溫度、濕度及通風時間,一刻也馬虎不得。”作為村合作社的“資深育秧人”,王枝林見證了神泉村旱地西紅柿從試種到規模化發展全過程,育苗盤里的秧苗在他的精心呵護下茁壯成長。
“今年我們共種植了6個品種,谷雨1號我們種了好多年,它的特點就是產量高、抗病能力強?,F在進入連苗期,再有10天到半個月時間就要移栽到大田里。”王枝林說。
從穴盤里的嫩芽到未來的千畝良田,小小的西紅柿秧苗成為撬動鄉村產業升級的支點。近年來,神泉村這個曾以傳統種植為主的丘陵山村,通過“標準化育苗+科技賦能”深度融合,將旱地西紅柿產業從“靠天吃飯”的粗放模式推向全鏈條升級,讓一株株秧苗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綠色杠桿”。
神泉村支委委員秦永斌蹲在苗床前,輕輕撥開一株秧苗的根系介紹:“今年采用新的育苗技術,并選用優質種子和基質土,秧苗抗病能力更強、更耐旱,長勢特別好,畝產預計能突破1.8萬斤?,F在用穴盤育苗,一穴一苗,出苗率穩定在95%以上。”
與傳統育苗不同,神泉村采用“基質+穴盤+智能化”育苗模式,育苗基質采用草炭土、珍珠巖和微生物菌劑按比例混合,不僅保水透氣,還能抑制土傳病害。穴盤育苗則讓每株幼苗都有獨立“房間”,根須如蛛網般密布在基質里,避免根系纏繞爭奪養分。
“這兩年我們掌握了一些育苗經驗和技術,能夠保證秧苗的品質統一、種植標準化?,F在大棚育苗250萬株,可以種植1000余畝。第二期計劃育苗200萬株,可以種植800余畝地,可帶動周邊7個村1500畝土地標準化種植,農戶畝均增收超4000元。”秦永斌說。
從“一株苗”到“一條鏈”,從“賣產品”到“賣品牌”。作為山西省旱地西紅柿產業示范村,神泉村通過“集中育苗+科技賦能+全產業鏈延伸”的創新模式,正將傳統種植產業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力引擎。
這些“喝”著益生菌營養液、“住”著智能控溫大棚的秧苗,即將在5月底移栽到大田,向著“育苗標準化、種植科學化、銷售品牌化”的目標穩步邁進。
(來源:長治日報)
[編輯:趙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