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企業如何借AI之力實現破局?近日,《中國煤炭報》報道了潞安化工集團以創新為筆,AI為墨,繪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探尋智能化變革的新路徑。從智能機器人、SPN環網到鯤鵬工作室的Agent研發,再到浸沒式冷卻液的算力市場開拓,AI技術已深度融入潞安的安全生產、降本增效等環節。
AI+煤炭,看潞安化工集團的探索實踐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智能化”“數字化轉型”“AI”等熱詞貫穿始終。
“在潞安化工集團,AI的應用也已初見成效。”全國人大代表、潞安化工集團常村煤礦設備科副科長張世麗說。
筑牢應用基礎
“隨著AI技術在企業的推廣,機器人作業逐步替代危險區域、受限空間等場景的人工作業已成為發展趨勢。”潞安化工集團市場技術部部長原豐貞說。
井下開采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復雜未知的地質構造和條件,這些不確定性要求在開采過程中必須進行精準判斷和精細操作,僅依靠簡單重復的機械化手段難以有效應對。
“我們目前已在井下全方位可視化、5G無人巡檢機器人、智能焊接機器人等方面有了實質突破。”潞安化工集團能源事業部機電部部長王海剛介紹。
在潞安化機準備分廠,筆者見到了智能焊接機器人“小萌”。這款機器人集自動行走、液壓定位、舉升、激光定位、數據云端儲存、自動清槍、手機遠程控制、實時監控等功能于一身,可轉動機械手臂輕松完成裙座、吊耳、氣化爐支座、上下盤管、馬鞍座、預焊件等設備結構件的焊接工作,焊縫成型美觀。
“我們還與多家高校科研院合作,聯合研發井下水倉、煤倉清倉機器人,未來將投入實際應用。”原豐貞說。
除了能完成精細動作的機器人外,連接百米井下實現遠程控制的網絡也是AI進一步應用的基礎條件。
新元公司作為山西省智能化煤礦建設先行者,順利實施了SPN環網項目。
“SPN環網利用5G技術大帶寬、低時延、廣接入、高穩定的特點,通過與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深度融合及交互,在原有5G網絡基礎上,對礦井多張網絡進行融合統一管理,可提供50G的通信帶寬。”新元公司5G+智能化礦井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劉亮亮說。
嵌入關鍵技術
在余吾煤業公司創新基地,筆者見到了剛從西安出差回來的“AI鯤鵬工作室”創始人劉佳。
“AI鯤鵬工作室”于3月初正式揭牌。劉佳說:“不同于簡單的人為輸入指令式的智能控制應用,AI是工業革命的又一次升級,是具備學習和思考能力的智能應用系統。”

而該工作室的目標也非常明確,就是圍繞生產組織、經營管理、辦公提效等核心領域搞技術突破。
“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充分發揮DeepSeek模型的安全性優勢,同時借鑒國外先進模型的專業性長處,全力開發契合公司發展需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體。”劉佳說。
“通俗地講,就是利用自己的研發團隊,建立一個基于DeepSeek、通義大模型運行的本地智能體。我們準備做的第一個項目就是法務方面的合同審理智能體。它可以快速準確地找出合同違規的地方。同時,它只屬于余吾煤業公司,所有信息都不會聯網上云端,很安全。”劉佳說。
“推動企業知識庫與DeepSeek等大數據模型本地化融合,拓展人工智能多場景應用,實現數據價值最大化。”潞安化工集團在二屆二次職代會上提出了明確方向。
該集團不斷探索AI應用領域,各礦井井下“電子圍欄”AI預警系統實時監測人員位置;司馬煤業TDS智能選矸系統對煤塊和矸石進行數字化識別和跟蹤;煤炭經銷公司智慧物流系統上線運行;數字化綜合管控平臺整合生產、銷售等數據,通過AI分析輔助科學決策等。
“深化智能開采,開發自適應采煤算法,實現復雜地質條件下的無人化開采。構建數字孿生礦山,通過AI模擬礦井全流程,優化資源配置與災害預警。同時,培養AI人才,加強校企合作,培養既懂煤炭又懂AI的復合型團隊,為轉型提供智能支撐。”張世麗談及未來發展滿含期待。
開拓新市場
在太行潤滑科技公司,AI的興起,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
“為滿足算力需求,GPU、CPU芯片功率大幅提升,這就意味著會有更多的算力場景需要更高效的冷卻方案。目前,我們的云動系列浸沒式冷卻液產品,在數據中心領域已經取得了技術上的應用和突破。”太行潤滑科技公司市場研發部部長張曉軍說。
浸沒式介電冷卻液系列產品是以煤制基礎油為核心原料開發的高性能均熱絕緣冷卻液系列,具備卓越的絕緣性、導熱性、材料兼容性以及環境友好的生物可降解性,是太行潤滑科技公司的拳頭產品之一。
“這款產品主要應用于儲能系統和數據中心領域,能夠有效解決儲能領域面臨的熱失控難題,顯著提升系統安全性和穩定性。同時,作為數據中心高效節能的理想選擇,它能夠大幅降低能耗,優化熱管理效率。”太行潤滑科技公司研發工程師王李楊說。
“我們目前接觸的核心客戶與項目越來越多,提出的市場需求越來越明確。將來,我們的浸沒熱管理技術也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產業升級。”張曉軍說。
(來源:中國煤炭報)
[編輯:趙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