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奏響強音
——沁源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助推鄉村實現共富共美
冬日的沁源,處處好風景。
看山,崇山峻嶺,溪水淙淙,古木參天,空氣清新;入村,房舍井然,恬淡幽靜,仰頭能觀山,低首能掬水……一幅村美人和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2024年以來,沁源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牽引,以推進省級精品示范村和提檔升級村建設為抓手,按照“一個標準、兩個規劃、三個梯次、四個支撐、五個提升”推進,重點集中連片建設3條精品示范廊帶,全面提升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平,持續推動鄉村實現共富共美。
鄉村美繪就一幅宜居畫卷
修繕道路、完善設施、整治臟亂、綠化亮化……沁源縣一項項惠民措施大大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一個個鄉村變身為“綠富美”,煥發新氣象。
嚴冬時節,天剛蒙蒙亮,沁河鎮閆寨村就熱鬧起來。小公園里,保潔員們拿著工具在撿拾垃圾、清理雜草。院落門口,村民們清理雜物,打掃房前屋后。
2024年,沁源縣以閆寨村、朱鶴溝村、長征村3個省級精品示范村為抓手,重點建設3條精品示范廊帶。作為3個精品示范村之一,閆寨村持續打好組合拳,實施集中供熱、自來水改造、雨污分流,組織發動群眾,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清除主村街道和國道沿線通道兩側及房前屋后亂堆亂放、亂搭亂建55處,對2000平方米綠化帶和1500米排洪渠進行清理,對太岳東西街、自然村五龍溝沿線進行墻面立體亮化800余平方米,推進村莊“潔、凈、美”,道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村里修建了紅色文化廣場,栽種了各種花草樹木,每天就像生活在花園里,生活真是美滋滋。”正在文化廣場健身器上鍛煉的村民王晚慶,高興得合不攏嘴。
沁源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將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六亂六圍”人居環境整治實施方案,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盯牢重點發力,扎實推進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加大農村垃圾處理力度,建立健全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實現農村垃圾日產日清;推進農村污水處理,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提高污水處理率;開展村容村貌提升行動,對村莊道路、房前屋后、河道溝渠等進行全面整治,打造干凈整潔的農村環境。目前,1250座戶廁進行改造,105個行政村進行污水收集治理。
盯緊制度發力,建立健全環境衛生管理制度,明確責任分工和考核獎懲機制。加強監督檢查和考核評估工作,對整治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評估,建立起人居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確保整治成果得到鞏固和提升。
鄉村振興,向美而行。
選樹一批基礎條件好、整治成效明顯的村莊作為示范村重點打造。通過示范引領和典型帶動,全縣打造了一批宜居鄉村樣板村。
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村民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幸福感和滿意度顯著增強。
產業旺走出一條發展路徑
鄉村全面振興,產業是支撐。沁源縣落實“特”“優”發展戰略,出臺2024年《沁源縣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獎補辦法》,致力于發展鄉村產業,不斷壯大特色種植養殖產業規模,讓村級集體經濟壯起來、農民腰包鼓起來。
來到法中鄉董家村草莓育苗種植基地,只見草莓苗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忙著切花、插苗。
“公司入駐董家村后,村委會提供了完善的基礎設施,我們和村里合作好,把草莓育苗產業做大做強。”山西高地草莓育苗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濤說。
優勢產業強勢崛起,特色產業遍地開花——
在郭道鎮朱鶴溝村湖羊養殖基地,一排排羊舍整齊排列。從羊舍里傳來此起彼伏的“咩咩”聲,飼養員郝潤清正將草料逐一倒入料槽內,一只只湖羊埋頭吃草,“咯吱、咯吱”的咀嚼聲蔓延開來。近年來,朱鶴溝村立足村情實際,依托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湖羊養殖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沁河鎮閆寨村依托紅色資源稟賦,積極打造紅色產業,投資140萬元改造閑置的閆寨小學,建設集學、食、宿于一體的紅色教育培訓基地,可容納80余人食宿培訓,拓寬了村集體增收渠道。
不止于此,王和鎮賈郭村黨參育苗基地、韓洪鄉定湖村食用菌種植、交口鄉洪林村旱地西紅柿種植、赤石橋鄉澗崖底村上馬肉牛養殖項目、中峪鄉渣灘村發展香菇種植……一個個產業落地鄉村,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添新動力,實現了鄉鄉有產業、村村有項目。
農業項目向“新”突破。沁源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涌現出草莓、食用菌、中藥材種植和湖羊養殖等一批特色優勢產業。草莓種植是沁源縣“特優”產業。截至目前,全縣草莓育苗專業鎮建設加快推進,建成鋼架大棚149座,育苗規模450萬株,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三鏈融合”。食用菌產業“抱團發展”,黨參、苦參、連翹、黃芪等中藥材產業培育壯大。
與此同時,沁源縣積極打造蒲公英小鎮,初步建成植物純露體驗館、藥茶體驗館、康療館、藥膳養生館、上黨道地中藥材體驗館、蒲公英美舍、梯田藥用植物賞析園、陶瓷體驗館、多功能廳,是一個集中醫藥文化、中藥材種植、藥花賞析、中醫理療、藥茶飲品、藥膳養生、植物護膚體驗于一體的綜合康養項目,將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多元化的體驗。
今日沁源,優質農產品供給持續加大,品牌競爭力不斷增強,帶動當地村民就業,壯大了集體經濟,鼓起了村民腰包。
鄉風淳浸潤一方文明沃土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近年來,沁源縣持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量質雙提升,文明新風吹遍城鄉每個角落,融入尋常百姓生活。
每天,中峪鄉中峪村的鄉村大喇叭都會準時響起,志愿者們通過大喇叭廣播,把黨的創新理論同生動事例相結合,用沁源話說給鄉親們聽,以小切口講述大道理,讓群眾聽得懂、樂意聽。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中峪村經常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文藝活動。同時,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持續增強群眾講德、守德、修德的意識,為鄉村振興注入文明力量。
爭星追星,激發內生動力。“老李,你家評了幾星?”“我家已有九顆星,明年加把勁爭取評個‘致富星’,到時候就是‘十星級文明戶’了。”王陶鎮百草村經過臺賬收集、評審定星、張榜公示等環節,評選出99戶“星級文明戶”。村里對文明戶進行動態管理,對于“十星級文明戶”在入黨、招工、小額貸款發放、興辦生產經營項目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創先爭優成為新風尚。
以“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為切入點,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提升群眾綜合素質,厚植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村民李申旺自從評上“星級文明戶”后,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處處以身作則,讓村民切實感受到了“星級文明戶”的模范引領和帶頭作用。
以文養德,以文化人。沁源縣各鄉鎮組建宣講隊,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設“學習勞動模范、道德模范、身邊好人事跡”和“安全知識大講堂”,利用秧歌、快板等形式,深入淺出地開展政策宣講、科技普及、法律宣傳等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鄉風文明建設落實處、見實效。
鄉村“蝶變”滿目新,振興路上闊步行。
如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圖景正逐漸變為現實。沁源縣持續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繪就一幅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書寫著鄉村全面振興的壯麗篇章。
(來源:長治日報)
[編輯:趙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