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史曉萍
初雪過后,潞城區微子鎮李園村里,掛滿枝頭的柿子更加紅艷,三五成群的白鵝、跑地雞在山坡上、樹林間穿梭覓食。不遠處的羊圈內,體態健壯的黑山羊或咀嚼草料或臥著休息,還有牛棚、鹿舍、孔雀園……昔日的荒山坡成了畜禽遍地的產業園。
“這里山高坡陡,種莊稼收成不好,以前就是一片荒地。”看著眼前的熱鬧景象,聚在一起嘮嗑的村民不禁感慨,“自從村里開始建設生態農業產業園,這兩年山上是大變樣啊。”
李芳是李園生態農業產業園的負責人,為向荒山要效益,他常年待在山上,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帶領工人施工,大卡車、壓路機齊上陣,硬是把一個個山坡鏟成了平地。“在山上搞養殖業,既要平整荒山荒坡又要搞建設,難度很大,但山上生態環境好,我們鼓足勁,想辦法,在荒山上做文章,讓荒山煥發新生機。”李芳說。
循著一陣陣“哞哞哞”的牛叫聲,沿著剛平整過的山路來到半山腰的牛棚前,只見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牛正俯首吃草。
“西門塔爾牛飼養周期短,出肉率高,不足半年,已經由最初的48頭發展到130頭,牛棚也擴展到了兩個,目前存欄400多只本地黑山羊。”李芳高興地說,“前一陣賣過一批小羊羔,黑山羊繁殖快、適應性強、銷路廣。這不,這幾只母羊再有一個來月就會產羊羔。”
“今年先養了8只梅花鹿,試試咱這兒適合不適合養。養殖梅花鹿,主要靠采收鹿茸和出售小鹿增收,一只成年公鹿每年可以割兩次鹿茸。”李芳介紹,梅花鹿吃得少、長得快,特別是隨著鹿茸的市場價格不斷提高,梅花鹿養殖的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除了在山坡上搞多樣化養殖,李芳還在山上建了一個大型草料庫。秋收后,他把周邊漫流河、魏家莊、王家莊等村子的玉米秸稈回收,經過粉碎、壓實包膜后存放進草料庫內發酵,發酵后成為牛羊的飼料。“回收秸稈,使秸稈變廢為寶,一邊可用于飼養牛羊,另一邊也能賣給有需求的養殖戶,這樣一來,便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李芳說。
打掃鹿舍、攪拌草料……今年61歲的李建良是李園村村民,現在在生態農業產業園務工。“今年6月鹿舍投入使用后,我就來上班了,一個月能掙4500元。”
生態農業產業園發展起來了,也帶動了村民就業,像李建良一樣在生態農業產業園務工的村民有十幾個,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掙錢。
昔日荒山坡,今朝“聚寶盆”。據了解,未來李園村將以養殖為主導產業,向深加工、餐飲、觀光等產業鏈延伸,帶領更多村民繪就鄉村振興新前景。
(來源:長治日報)
[編輯:宋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