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變革的織錦上,人力資源是最為活躍的緯線。如何將這豐富的資源轉化為社會發展的動力?答案在于鍛造高技能人才隊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根據《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到“十四五”時期末,我國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要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要達到1/3。
技工教育是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提高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形成人力資本提升和產業轉型升級良性循環的重要抓手。目前,我省技工教育已形成以技師學院為龍頭、以高級技工學校為骨干、以普通技工學校為基礎的技工培養體系,每年培養3萬多名合格技工。但仍有許多就業者因職業規劃不清、實踐能力欠缺,在求職過程中出現“本領恐慌”。針對這一狀況,4月24日在晉城召開全省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奮力推進技能山西建設工作會強調,要緊貼高質量發展實際需求,強化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全省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
構建全體系。技能可以塑造職場競爭力,奠定就業基礎。技能教育是預防失業、減少低效勞動供給的有效途徑。只有將教育、就業制度與企業的生產、用人制度有機結合,重構校企合作新形態,推進技能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建立以行業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為基礎、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才能為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實現人才與發展新質生產力“雙向奔赴”。
增強適應性。技工院校是職業培訓的主陣地。要立足現代產業體系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為抓手,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及時減少、撤銷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著重發展與我省區域、特色產業相匹配的專業,加快“急需緊缺”技能人才培養,破解“產業缺適配青年、青年缺優質就業”結構性矛盾。同時,可以推行“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學習成果雙向互通互認、縱向流動。
提升靈活性。職業技能人人都需要,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整塊的時間段來學習。為加快職業技能教育普及速度,我們可以提升培訓的靈活性。如靈活設置教學場地,實行來校學習與送教上門相結合;靈活運用教學方式,采取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結合;靈活實行教學考核,采取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等。
技能教育是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一環,大力推進創新型、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才能真正提高整個社會的就業質量,進而為技能山西建設、服務區域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支撐。
(來源:山西新聞網)
[編輯:趙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