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類人才來書寫。在高平市馬村鎮古寨村,胡凱創辦的凱永養殖有限公司吸納本地勞動力2000余人,帶動生豬產業上下游農戶8000多戶,戶均增收2萬余元;在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牛村,“新農人”武祝琴打造各類農旅互動業態和農旅產品,實現了從秋天賣蘋果到四季賣農業的產業升級;在新絳縣三泉鎮白村,合作社負責人晁貞良瞄準小麥、玉米制種強社目標,創新全鏈條經營機制,提供專業化、標準化、一站式托管服務受農戶普遍好評……正是靠著人才的振興,才成就了廣大鄉村的巨大改變。因為懂農業,方能知輕重;因為愛農村,方能守初心。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這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是新時期加強農業農村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的方向。
從當下來看,鄉村人才總體發展水平與鄉村振興的要求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如何補齊鄉村振興人才“短板”,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是擺在各地面前的一大課題。
挖掘“土專家”。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我們既需要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培養,也需要鄉村“田秀才”“土專家”的挖掘。他們活躍在田間地頭,扎根在基層一線,是群眾心目中的行家里手,是致富增收的榜樣。要進一步完善本土人才成長機制,充分激發“田秀才”“土專家”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而帶強產業、帶動致富,讓農業更加煥發活力;要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精準點單配課,制定培訓計劃,因材施教,助力更多“田秀才”“土專家”脫穎而出。
培育“領頭雁”。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其實不缺資源,缺的是能挖掘資源的“帶頭人”,缺的是能帶動農民致富的“領頭雁”。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施展拳腳、貢獻才智。要充分發揮“領頭雁”熟悉鄉村環境、生產經驗豐富的優勢,實施相關扶持政策,鼓勵他們帶頭致富。同時,要增強“領頭雁”干事本領,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進一步激發鄉村活力。
留住“新農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農業農村創業創新的大舞臺上涌現出了一批“新農人”,他們推動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向鄉村匯聚,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一方面,要加大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在項目審批、資金扶植、信貸發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為“新農人”送上“及時雨”。另一方面,結合實際在選人用人、職稱評定、薪酬分配等方面予以適當傾斜,構建開放、規范、有序的人才環境,讓更多的“新農人”逐夢沃野。
人才興方能鄉村興。各地要聚焦鄉村人才發展環境,構建全面系統、科學合理的育人用人機制,吸引更多鄉村人才扎根廣袤鄉土,用心用情描繪鄉村發展新畫卷。
(來源:山西新聞網)
[編輯:趙孝蕾]
|